上肢假肢的康复训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需结合残肢功能恢复、假肢操控技巧训练及心理适应等多方面。
一、基础功能训练

穿脱假肢训练
穿戴顺序:先穿残肢入接受腔,再固定肩带或胸带;脱时反向操作。正确的穿戴可避免皮肤磨损和假肢不稳定。
重点:训练初期需反复练习,确保患者掌握接受腔与残肢的贴合技巧,减少穿戴不适。
假肢操控训练
索控式假肢:通过肩部运动(如耸肩、前屈后伸)控制假肢开合。例如,开手动作需双肩前屈,闭手依靠弹簧回位。
肌电假肢:利用残肢肌肉的肌电信号控制假肢。需针对性训练屈肌和伸肌的收缩强度,增强信号稳定性。
关节控制:上臂假肢需练习肘关节屈伸、锁定(通过肩部外展或残肢动作)。
二、残肢功能强化训练

肌肉力量训练
主动训练:哑铃推举、弹力带抗阻、俯卧撑等增强残肢及健侧肢体力量,提高假肢操控的稳定性。
被动训练:对于术后关节活动受限者,需体疗师协助进行被动拉伸,逐步恢复关节活动范围。
关节活动度训练
肩关节离断/上臂截肢:重点练习肩部上提、下沉、前屈后伸及旋转动作,健侧肩部同步训练以增强整体协调性。
前臂截肢:增加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前、旋后动作,提高假肢旋转功能。
辅助手段:配合摆动练习、旋转动作或器械(如滑轮系统)扩大关节活动范围。
三、心理康复与适应性训练
心理支持
明确假肢功能边界:告知患者假肢可实现抓握、提物等基础操作,但精细动作(如写字)需长期训练或依赖辅助工具。
鼓励循序渐进: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,从简单动作(如抓握杯子)逐步过渡到复杂任务(如系鞋带),增强患者信心。
不良姿势矫正
通过镜像反馈训练或平衡练习(如单腿站立)纠正脊柱侧凸等代偿性姿势。
结合理疗或按摩缓解残肢肿胀、粘连,改善血液循环。
四、分阶段与分部位训练计划
肩关节离断
健侧肩部发力控制假肢,强化肩部上提、下沉动作,同步训练核心肌群平衡。
上臂截肢
增加肩关节内收外展、旋转训练,配合肘关节锁定/解锁动作。
前臂截肢
强化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,结合肌电信号训练提升假肢灵敏性。

五、日常应用训练
功能性任务模拟
从简单抓握(如拿取杯子)到复杂操作(如开关门、使用餐具),逐步提升假肢实用性。
利用模拟环境(如斜坡、楼梯)训练假肢在不同场景下的适应能力。
耐力与协调性训练
有氧运动(如游泳、快走)增强全身耐力,结合双手协同任务(如搬运物品)提升协调性。
注意事项
避免早期负重:假肢使用初期需控制活动强度,避免残肢过度受压或磨损。
定期调整假肢:随着残肢肌肉变化(如萎缩或增生),需及时调整接受腔以保持舒适度。
长期随访:康复训练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,定期评估假肢功能与患者适应情况。